薛其坤,1963年生,山东蒙阴人。198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光学系,1994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山东大学兼职教授。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获得者。曾获2003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和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主要研究方向是表面物理、低维纳米结构和薄膜的控制生长与量子效应、极低温强磁场和自旋极化扫描隧道显微学。
1991年6月李政道先生曾到中国科学院物理所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参观视察并题词,写下了“表面生新枝,物理结硕果”几个大字,并祝科学院表面物理实验室不断发展。至今,这份珍贵的“礼物”一直挂在实验室的墙壁上,这句话也一直激励着表面室所有的工作人员,这包括当时还在攻读博士学位、现任室主任的薛其坤。
1977年时正值中国“科学的春天”,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杨振宁等经常回国演讲。受到他们和当时“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思想的影响,薛其坤“自然地”就选择了物理学。在山东大学求学的那几年,他被高等学堂的博大文化内涵震撼着,被全新的生活吸引着,努力学习,奠定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在以后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受益无穷。
自1992年开始,薛其坤先后在日本和美国工作了近8年。回国前夕,他已经成为扫描隧道显微镜领域国际知名的青年学者,并已在日本东北大学得到了永久工作职位。在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等政策的吸引下,于1999年回到了当年做研究生求学时的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薛其坤常用这样一句话来描述自己:“吃苦耐劳,非常勤奋”。由于白天杂乱的事务比较多,他总是习惯于利用晚上的时间来做研究。出差或出国,办公室是起点又是回来的终点,其实办公室离家仅仅是五分钟的步行路程。妻子因手术住院,他只在病床前待了半天;儿子天天上学,只有在晚饭的时候才能在饭桌上和他说上几句话……
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是丰硕的成果。截止到目前,薛其坤和合作者共发表SCI文章100余篇,其中《Science》上1篇,《Phys.Rev.Lett.》上11篇,英文综述文章/专著5篇,引用超过1100次。在有重要理论和应用背景的半导体材料GaAs(001)表面结构研究方面,薛其坤和他的同事建立了全面描述该表面近10个不同结构的原子模型。五篇代表性文章被他人引用550多次,成为该领域的经典工作之一。
回国短短的5年时间内,建立起了一个国际一流的研究小组。在纳米科学研究领域,在深入研究纳米结构自组织规律的基础上,他带领的课题组取得了新的突破,发明了一种“幻数团簇+纳米模板”的生长方法,成功制备出了10几种由全同的金属纳米团簇周期排列而成的纳米结构阵列。这一工作,受到许多国际同行专家的高度赞誉,并被评选为200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之一。同年,他回国后培养的第一位博士生获得了2003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可谓是双喜临门。
前不久,在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国家“97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薛其坤与其他人合作完成了论文《量子尺寸效应导致的金属薄膜材料的奇异超导性质》。论文发表于2004年12月10日美国的《科学》杂志上。《科学》杂志论文评审人在论文的评审报告中这样写道:“该文章报道了一个漂亮的实验,证明了量子尺寸效应对薄膜超导电性的影响,这是一个对固体物理学发展具有重要基础意义的问题。”
目前,薛其坤正主持国家973项目《纳米尺度下材料性能的表征及科学问题的研究》课题一项,还主持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重点项目、面上项目以及中科院知识创新重点项目各一项。 “表面生新枝,物理结硕果”,薛其坤将继续用自己的勤奋和才智滋养“新枝硕果”,带领他的研究小组在基础研究领域中做出更多的成绩。 |